创业孵化 cf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业孵化 >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四川宜宾走出“产教融合”新路径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四川宜宾走出“产教融合”新路径

  本月,清华大学与四川宜宾市正式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决策咨询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近年来,宜宾正迎来高校创新资源的密集落户期——先后与 18 所高校签署战略协议,在宜办学高校达11所,引进产研院11所、院士工作站2个,有200余项产学研深度融合项目正在宜宾“开枝散叶”。

  为什么是宜宾?作为我国长江经济带前沿的内陆港口城市,宜宾缘何能够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前沿科教资源,实现产教融合的“无中生有、弯道超车、跨越突破”?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走近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四川宜宾进行了探访。

  “双城”谋篇 破题科教短板

  6月23日,在位于宜宾大学城的四川轻化工大学的酿酒生物与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内,博士生导师黄志国教授正指导学生开展窖内发酵项目研究,来到宜宾以后,他和团队正围绕窖泥质量标准、发酵监测等展开重点攻关,而随着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一、二期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有2万多名学生和1000多名教师,正演绎着他们的“双城”故事。

  2016年,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打造科教强市,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部署,明确要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产业大发展,要以科创城建设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场无中生有、弯道超车、跨越突破的变革,正在这座长江首城上演。

  “2016年以前,宜宾仅有1所普通高校、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仅2.5万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说。

  “双城”建设启动以来,宜宾市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规划36平方公里,用于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其中一期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大学城6.5平方公里,科创城5.5平方公里,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理念,与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相结合,着力打造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和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经过3年多的发展,作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双城”建设强力推进,的为宜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科技竞争优势提供了强劲动力。统计显示,2019年宜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75%,预计全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3年来,宜宾市已建成开学高校达到 7所、在校大学生达到 5.7 万人;共聚集高层次人才164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51名。

  产教“交融” 多位一体增动能

  智能化的安全设计、小巧坚固的两座车身,车长仅为2.6米,续航里程最高可达304公里。目前,一款最新型的微型智能电动车已在宜宾完成整车研发和第一阶段试制。这款车诞生的背后,是同济汽车研究院在“宜宾智造”的SEA微型智能电动车平台。该平台研发人员说,这意味着未来的宜宾,将在该产业细分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为在高校、产研院等创新“硬件”载体加速聚集的同时,“智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2019年宜宾还引入了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启迪科技园,运营宜宾市科技创新城一期的宜宾市科创中心。“一方面与大学城融合,另一方面与宜宾当地‘8+2’产业结合,宜宾大学城和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将瞄准‘长江智谷’,形成‘学产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谈到新编制的科创中心全面产业发展规划时,宜宾启迪科技园负责人陈斌斌说。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吉林大学宜宾研究院等11个产研院,邓中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先后落户宜宾。如今的宜宾科创城,正与全球创新创业的脉搏同频跳动。仅2019年,这里就新增了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签订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合作协议265个,开展科研合作117项;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及市场化项目200余项。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