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青项目“高寒典型沙化地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为高原沙产业发展献智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共同完成的科技援青项目“高寒典型沙化地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认为,项目集成四川、青海高寒典型沙地治理先进技术,通过“草灌乔”提值增效为“草药灌”新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兼顾,有效指导生态治理下沙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高原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0358万平方公里, 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26.5%,沙化土地面积为12.4617万平方公里,占该省国土面积的17.4%。是全国沙化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
“高寒典型沙化地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立足青海省“生态立省”需求,集中四川、青海科研力量,创立了以条状密植燕麦为核心的沙障建植体系,提出了相应的燕麦沙障圈植模式,制定了燕麦活体沙障人工种植的技术标准,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防风固沙绿化建植技术”。创建了草——药——灌带状复合治理的新模式及快速建植技术体系,制定了沙地草本植物人工种植、沙地药用植物栽培、沙地经济灌木栽植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发现了沙地种植菊芋等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品质,创建了沙地有机药用植物保育快繁、栽培、抚育、采挖的技术体系,形成了4项团体标准,为高原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从140余份沙棘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适宜的材料4份,成活率达75%以上,制定了“川西北沙地沙棘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高寒沙地中国沙棘果实采摘与贮藏技术规程”等4项团体标准。项目执行期间,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和四川省红原县建立2000余亩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植被盖度平均提高60%。
上一篇: 新疆:“薄皮馕”为产业扶贫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