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caij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秉承“一次创业”精神 不负韶华 唯有奋斗

秉承“一次创业”精神 不负韶华 唯有奋斗

  2021年4月22日,在滨海新区,530米高的“津沽棒”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正式被认定为中国北方地区最高建筑暨世界第七高建筑,成为“滨城”绽放的又一个奇迹。自1984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片古老的盐碱荒滩上成立之日起,脚下的这片土地便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巨变。天津经开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发展中形成了“海纳百川、乘风破浪、永立潮头”的“一次创业”精神,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从零开始,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下了激情燃烧的“一次创业”故事。

  开拓:筚路蓝缕,以启风华,勇做时代拓荒者

  没有理想的人,是无法从一片盐碱滩中看到希望的。幸运的是,滨海新区聚集了一大批“倔脾气”的理想主义实干者,他们怀揣着垦荒拓土的雄心壮志,生生地把一片寸草不生的滩涂建设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新城区。

  谈起经开区从无到有的那段“一次创业”历程,经开区最早的开拓者之——天津市原副市长叶迪生感慨万分,“刚起步时,经开区面积仅有4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才2000多万美元。”虽然没钱、没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但叶迪生却从不言弃。在最艰苦的日子里,经开区第一批建设者的办公区就是一座简陋的平房,屋内摆几张桌子椅子就开始办公了。(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这里,经开区的管理条例和社会保险制度被制定了出来,成为后来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而为了解决当时的停电问题,保障工厂生产与企业运行,叶迪生积极与电力局协调解决各项事宜,让这里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不停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天津高新区获天津市批准建立,名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同年12月,天津大学达通科技开发部、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等36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批进驻。在刚刚起步的日子里,园区没有自己的建设用地,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企业税收也留在原有行政区内。后来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庞金华形容这段时期是:“起步维艰,在几个原有的行政区之间戳起自己的摊子。”1993年从南开区调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宣栋生则在回忆录中细致地写道:“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一,作为开发区它没有一寸土地。其二,作为新单位没有资金。其三,作为刚刚成立的一级功能区政府,没有建设审批、企业登记、税收管理等相应权限。面对一穷二白,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城,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写下了著名的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滨海新区。正是老一代滨海人的不断探索、奋斗,才让1992年当时美国在华投资最大的独资企业摩托罗拉实现了顺利落地投产,才让高新区实现了从科贸一条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华丽蜕变,才让滨海新区始终充满了希望。

  起航:开发开放,先行先试,乘风破浪立潮头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滨海新区迎来第一轮发展机遇,进入第一次创业时期。30多年来,在滨海新区这片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上,早已花海遍布。

  1992年,投资1.2亿美元的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从经开区走入了国人的视野,就此开启了我国电讯行业发展的新时代。一位经开区管委会老同志曾这样评价摩托罗拉,“不仅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全国第一功不可没,而且改变了中国电讯行业的发展轨迹”。

  1995年,大宇宙信息制造(中国)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成为进驻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的首家外资企业。当年,为了加大对外资、合资企业的招商力度,高新区专门成立外经外事处。当时负责该处工作的宫靖回忆说:“1995年,高新区引进外商协议外资额和外商总投资额在全市名列第二位。”吸引企业的,除了当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免三减半”创新政策,更多的是这里的发展潜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滨海新区在践行先行先试过程中的一项“创举”。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行政审批局整合了原发改、经发等18个办事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把过去的109颗审批印章变为了1颗。这一改革举措一经推出就在全国引发广泛反响,成为经典案例被推广至全国。

  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5年4月正式设立运行以来,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推出了涵盖投资、贸易、金融、通关等的近400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成为滨海新区不断深化开发开放与先行先试的重要“桥头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扬帆:惟进取也,故日新,奋发推进高质量发展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在“一次创业”精神的引领下,滨海新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用创新精神奋斗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从最早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蹒跚学步,到如今自信满满地向国外输出国产科技成果,滨海新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奋斗不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子午线轮胎设备制造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加之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和高昂售价,国内很多企业“造不出、买不起”。张芝泉曾作为专家到英国参与引进中国第一条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当时购买的是英国邓禄普轮胎公司的一套二手设备。“真正的核心技术,外国人是不会给你的,而且即便是买人家淘汰的产品也要看人脸色。”这次购买国外二手设备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张芝泉的内心。

  1989年,62岁的张芝泉退休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创业,成立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路攻坚克难,最终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子午线轮胎制造设备。截至目前,赛象科技自主研发的轮胎装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次。近年来,赛象科技成功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将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传统轮胎装备进行整合,打造轮胎智能化工厂,并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研发了赛象云服务平台。如今,“赛象”商标作为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的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了业内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2020年,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成功交付第500架飞机,这条于2008年启用的总装线是空客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飞机总装线。1991年,天津港保税区在天津港港区围网立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天津港保税区围绕航空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引领区、服务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完善民用航空产业链,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做强高端服务业,形成了高、新、尖的产业体系。

  2021年3月,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与天津港集团、中储陆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创新发展。东疆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已聚集了1万多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租赁及现代服务业、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业。

  而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也于2008年至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导入北京项目4000余个,市场主体突破1万家,注册资金超过3500亿元,形成智能科技、现代文旅、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十三五”结束时,生态城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占比达到97.4%,较之五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资比重达到70%,增加了22个百分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0多年来,滨海新区聚集了一汽-大众、奥的斯电梯、天津力神、康师傅、中源协和、康希诺、飞腾、麒麟等一批在各自行业中不断创新突破的优质企业,形成了一批“用实力说话”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批开拓者、实干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滨海新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年轻向上的心态,以“海纳百川、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一次创业”精神,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立区。面向“十四五”,滨海新区正在全面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美丽“滨城”,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新挑战与新征程,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