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caij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济宁高新区:集聚优势 打造创新创业“强磁场”

济宁高新区:集聚优势 打造创新创业“强磁场”

  “十三五”期间,济宁高新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高质量双创生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十四五”时期,济宁高新区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力打造济宁“创新谷”,将高新区建设成为面向山东、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激发高端创业活力,形成创新创业优势;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


海富电子注塑机合模生产线  


鲁抗医药生产车间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创新竞争力

  济宁高新区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优势,积极打造济宁市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圈”,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辐射带动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高标准打造济宁“创新谷”,创新谷建设以搭平台、引项目、强企业、聚人才为主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支撑“231”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发展,聚力打造“1+N”空间格局。“1”即创新谷核心区,“N”即创新谷协作区,包括济宁市范围内各园区和相关企业,通过“1+N”模式,实现创新谷核心区与各园区、相关企业之间创新链、项目链、数字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七链”全面融合。下一步将重点规划引进培育为企业发展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等方面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以聚集更多高端创新团队和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精准导入科技、人才、资金和项目资源。围绕济宁市主导产业,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深入企业调研,为精准导入产业和科技资源打下扎实基础;围绕技术需求组织企业赴高校院所全面对接,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分领域、分产业不定期举办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实现技术与需求有效对接。

  健全体制机制 打造创新环境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国家创新人才示范基地,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高效利用创新资源。通过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展。同时,强化创新载体培育,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加速核心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学研合作有效对接,创新平台建设日益丰富。全面提升孵化载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引入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100余家,孵化载体功能日益完善。建立“专业孵化+创业导师+中介服务”的运行模式,形成对创业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增值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方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组织惠企政策解读培训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班等培训活动。打造推出“企业家公开课”、“创业大讲堂”等特色创业辅导课程、特色创业活动,聘请创业导师,针对不同性质的创业者、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举办省市级重点双创赛事活动,选拔出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平台建设 夯实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济宁高新区将依托济宁“创新谷”建设,持续吸引汇聚顶尖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谋划推进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组建面向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推动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投入运营,推进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创新中心、生物样本库、天然产物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政策,加快推进蓼河英才港建设,启用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打造人才实训储备基地。完善海创慧(济宁留学人员创业园)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来济创业,建设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发挥济宁市博士后创新联盟作用,加快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鼓励整体引进创新人才团队。以企校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培育储备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围绕主导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领头建设先进装备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等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在产学研基地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聚集区,形成一批支撑行业与专业研发发展的核心服务平台,着力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联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促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

  整合现有资源,在优势领域率先打造技术创新能力强、孵化育成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顺畅、人才吸附功能强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影响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四大主导产业领域,高标准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应用研发、人才培养”多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立体化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模式,大力培育产学研联合体和独立研发机构。推进“研发代工”模式,鼓励研发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行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制度,派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企业一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合作。

  完善服务体系 激发创业活力

  “十四五”时期,济宁高新区将继续完善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对接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激发高端创业活力,形成创新创业优势。按照“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培育理念,建设“众创空间(种子)—孵化器(孵化社区)—加速器(加速社区)—产业园(产业化社区)”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围绕创业活动全链条开展服务。申报一批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积极融入全球孵化网络。主动对接全球先进的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提升创业孵化体系在国际国内创业孵化体系中的信息分享、资源集成、模式借鉴,以“平台搭建+资本对接+项目推介”的方式,推动跨国创业。按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建立百家成长、千家培育企业梯队。实施科技“沃土计划”,着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按照“一企一策”,精确化培育、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扶持,造就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另外,进一步扩大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等名片效应,主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加强企业与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晶体材料、微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园区内制造企业主动对接国内知名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行业应用落地。依托济宁生命科学中心诺贝尔实验室,重点加强抗体研发、动物实验、检验检测、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中试生产等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平台建设。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高新区深入推进“三次创业”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济宁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1+235”工作体系,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担当“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两大核心任务,强化济宁创新谷、产业集聚区、蓼河新城三大核心支撑,打好“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项目建设、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五场硬仗,奋力开创高新区“三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图片来源:济宁高新区 摄影:曹俐)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