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 cf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业孵化 > 长三角融合创新“大提速”,看江南这座城市如何“抢抓”创新人才

长三角融合创新“大提速”,看江南这座城市如何“抢抓”创新人才

  日前,在“融入大上海·创新一体化”2020江阴国家高新区科技人才合作恳谈会上,无锡市首家驻沪“科创飞地”——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正式成立。这标志着“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正在大提速。

  江阴市委常委、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说,“我们为了延伸创新链,把‘主动融入大上海、深度接轨长三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和最现实的路径,将上海张江异地科创孵化器打造成为飞地创新的‘桥头堡’、异地孵化的新样板,让‘全球研发、上海孵化、江阴产业化’成为新的模式、新的示范。”。

  将“不可多得”的优越性,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江苏省江阴市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如今,这里规模企业众多, 资本实力雄厚强,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七连冠”、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三连冠”。

  江阴人骨子里早已植入有着创新的基因。早在80年代,上海过来的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帮助当地兴办 电子、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等领域企业,不少已成为国内行业的“单打冠军”,更有的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500强企业。

  但近年来,江阴由于科技资源匮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已严重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将“不可多得”的优越性,加快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这对于江阴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融入、服务、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江阴的重大责任、重大考验,也是扬我所长、乘势而上的重大机遇。”无锡市政府副市长、江阴市委书记王进健说,当前,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深入谋划、主动融入,高度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王进健告诉记者,江阴制定了《江阴市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省市“六个一体化”部署要求,放大江阴产业资本独特优势、县域治理先发优势和跨江融合发展基础优势,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接服务上海,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综合交通枢纽区、绿色发展标杆区、公共服务协同区、体制创新样板区“六大特色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去年来,江阴成立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相关专项工作组,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出台多方面政策,鼓励引导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走出去,与上海科研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共建创新载体、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无缝对接,重点引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大数据等方面的重点重大项目。

  同时,江阴在上海设立了驻点科技招商,积极参与上海产业分工,全力承接上海科技人才、产业转移,加快与上海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造江阴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江阴市市长蔡叶明看来,做好“六个一体化”,关键要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推动江阴《实施意见》落地见效,要强化组织、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突出重点、统筹谋划,排出一批当前可做、切实可行的项目和活动,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查考核,逐项抓好落实,要用好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资源要素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特长、凸显优势。

  先行先试探索“科创飞地”模式, 引导企业走出去协同发展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吸引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到江阴创新创业,引入一批高端项目落户江阴,打造完整的强产业链,进而实现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升级。可以说,这是江阴人的初衷。

  目前,江阴高新区已形成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主导产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性产业的创新集群,并拥有国家特色产业基地5个、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江阴国家高新区已经成功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但在陈兴华眼里,这些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只有创新发展的理念与方法,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不断引入新的“新鲜血液”,园区发展才有新动力,形新实力。

  “科创飞地”由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是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与太库科技合作共建的第一家异地科创孵化器。也是江阴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一个成功做法。

  “今后,我们双方将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技术对接、资源共享、跨区域发展等方面创新合作,导入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金融、高端人才与各方资源,加速创业项目孵化进程,拓宽优质科技人才项目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研发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江阴。”陈兴华说。

  “我们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作为发展新机遇,特别是在面对国际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坚持把‘六保’作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全力把落实‘六保’任务与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精准施策,在创造性贯彻落实中体现担当目前,我们解决了15749人的就业,而要更好地保就业,关键是让新生力量‘长’出来。”江阴市华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 ,怎样才能“长”出来呢?离不开三条:土壤要肥沃、环境要宽松、培育要精心。实践证明,不管是培育产业,还是培养人才,都需要长期行为、精心呵护。

  吴协恩告诉记者,华西现在就是深耕企业超时俱进,通过对接上海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加强技改、开发新品等工作,提升产品竞争力,争创高产出。

  “作为人才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服务和担当。服务,就是要给他们打打‘下手’、当当‘保姆’、做做‘店小二’,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给他们成长空间、给他们创业环境、给他们施展平台。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曲折的时候,要为他们‘遮风挡雨’。”吴协恩说,只要有了好的产业和人才,就业岗位就会源源不断地“长”出来。

  目前,华西在现有钢铁、纺织为主业的基础上,适时介入有核心竞争力、有优质赛道的新兴实体产业,提升经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华西品牌效应,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把老书记精神、华西村文化,与景区景点、餐饮文娱等资源充分融合,打造集农业游、工业游、康养度假、主题研学、文体活动等一体的特色文旅产业链,形成多业融合新型发展平台,打造新的增长极,让更多的就业岗位生长出来。

  如今,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江阴已擘画出了精准的“线路图”。其中,在加快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方面,江阴将大力实施锡澄协同发展区启动区建设,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在跨江融合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一个“资源共享、产业共进、设施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的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 同时,加快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上海,加快推进与黄浦区、张江科学城、漕河泾开发区等地区合作,3年内达成重点合作项目15个以上。

  尤其在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江阴将重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依托上海大都市圈优势,在产业链中找准自身价值定位,依托创新产业链吸引和承接人才,加强与一线城市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的高频合作,进一步构建“平台+项目+人才”协同引进孵化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理论研究、基础研发在一线城市,中试验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部分落地江阴”的目标,把江阴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极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发展热土”。

  陈兴华告诉记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此次恳谈会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阴分中心项目、嘉筠通信智能无线家庭安防系统的研发及应用项目、环应网络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够快网络企业级智能云文件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将为江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