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两中心”发展愿景“揭晓”,104个科技项目集中签约开工
“要加快突破我国在生物医药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关键核心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造就一流人才队伍,开发一流技术,培育一流企业,形成一流的产业;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方面,要积极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新体制、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的示范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和示范。”4月19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一区两中心”)建设推进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对“一区两中心”提出期待。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金凤 摄
立足苏州这块科技创新高地,“一区两中心”的未来令人期许。会上,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发布“一区两中心”建设愿景。
作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愿景是:聚焦靶点发现、新药研发、关键试剂与辅料、新型工艺等重点领域,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技术创新策源地,引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
“力争到2023年,新建10个以上重大关键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培育30个以上高端领军人才团队,突破10项以上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全国中小微企业重大源头技术供给的创新服务高地。”丁立新说,到2030年,中心将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和国际领军企业、集聚行业顶尖人才(团队)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远景。金凤 摄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支持建设。丁立新介绍,该中心将聚焦氮化镓等重点研究方向,围绕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光电子等应用领域攻坚突破。
丁立新表示,力争到2023年,引进5个以上国际顶尖团队,承担70个以上重大研发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攻克一批制约我国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辐射带动形成万亿规模产业集群。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愿景是:发挥制造业优势,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先导区,围绕“AI+”制造、文旅、医药、金融领域,布局建设融合创新平台,打造成为集“技术前沿化、产业高端化、社会智能化”为一体的创新发展试验区。
丁立新表示,力争到2023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应用示范企业170家,形成30个特色鲜明应用场景,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发展高地。

多位院士、专家受聘为“一区两中心”科学顾问。金凤 摄
会上,中科院院士陈凯先、郝跃、郑有炓、江风益、葛均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等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三个领域的多位院士专家受聘为“一区两中心”科学顾问。
“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本上还处于跟踪、仿制、微创新的阶段,如何变成全球性的创新引领,需要在技术、人才、文化等领域齐头并进,并保持耐心,高科技不是拍脑袋就能来的。”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晓东表示,他期待和科学顾问团一起,为创新中心出谋划策、招贤纳士,为成果转化搭线牵桥、输出经验。
作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科学顾问,郝跃在大会发言中指出,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的重大地位,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探索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封装、应用等领域的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由无序进入有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会同时发布了苏州市支持“一区两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有关产业政策。此外,104个科技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总投资近200亿元,涉及三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超85%,部分项目专注于细分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