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 cf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业孵化 > 量化测评导师能力 研究生培养更加精细

量化测评导师能力 研究生培养更加精细

  “在新出炉的2019年全校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中,我的总得分为4.293分,有幸获得理工类第一。”4月中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杭电”)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导师赵文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自己由此获得了与新增国家级人才一样的研究生名额奖励指标。

  他所说的分数,是2021年杭电就研究生教育新实行的“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对每位研究生导师名下所有研究生的相关表现数据平均值建模得出,首次测评采用2019年数据,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荣誉称号、科研实践、国际化等内容分数,在总分中所占份额不小。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一个重要主题是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如何客观量化导师指导能力,是高校研究生管理的一项迫切工作。”杭电副校长徐江荣认为,从学生的表现来测评导师的指导能力,一定程度上可推动导师从“用研究生”到“育研究生”理念的转变。

  数据引导教学“一视同仁”

  需要正视的是,高校研究生导师中,存在热衷于多招研究生,为个人多做项目、多出论文成果的片面想法。杭电“取所有研究生表现平均值”的“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似乎对研究生数量较少而又精耕细作的导师“更加友好”。

  记者了解到,该测评体系包括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一作科技成果、研究生荣誉称号、研究生科研实践、国际化五个一级量化正面指标和学术及行为规范一个负面指标。其中,五个一级正面指标对应的权重分别为30%、25%、15%、15%和15%,负面指标为对学术及行为规范则实行对作弊等违规违法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相关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次量化评比中,杭电计算机学院导师俞东进教授,显示出“科研、产学研项目能力与高水平培养研究生能力的平衡”。虽然2019年名下有十余名研究生,俞东进的指导能力得分排名依然靠前。“我的科研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相对算多,但不会因此把研究生当成打工人,而是把所有的科研和产学研平台做成培养研究生的平台。”

  在俞东进看来,这个量化指标设计把导师所有研究生的表现都量化计算并取平均分,即要求对所有研究生负责,对一贯倾注心血在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导师有利。

  “随着这个量化评价体系在导师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过去相对偏重研究生发学术期刊论文的导师,也会转而重视全方位育人,使得研究生的志愿者活动、创新实践、国际交流等开展得更好。”杭电研究生院院长都红雯表示。

  量化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传毅认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力度的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中师德师风是重中之重。杭电导师量化评价体系中,将导师、学生及行为规范作为负面指标,具有“一票否决制”性质,这是对不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精神的“零容忍”。

  王传毅补充道,但师德师风问题有复杂性、隐蔽性,量化指标也很难完全评价真实的师德品性,且师德师风问题一般都是在极端情况下才暴露进而加以定性。‘遵纪守法 学术规范’的要求,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大细分空间。

  对此,徐江荣并不讳言。他认为,杭电版量化测评体系有很大提升空间,已在考虑作进一步改进。比如实施毕业生对师德师风的追踪调查,开展毕业三年后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的测评,使测评更加客观。王传毅建议,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评价指标的出台,可以配合其它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如研究生导师的退出方法、激励办法、培训办法等,同时注重对导师长周期的考核,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对不同系部、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的特色,从而避免评价标准的“唯一性”。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