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 cf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业孵化 > 创业者杨双建:要做就做“实力派”,用毛巾敲开欧美市场大门

创业者杨双建:要做就做“实力派”,用毛巾敲开欧美市场大门

要做就做“实力派”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纺织品都是日用消耗品。国外市场因其消费习惯与国内的差异,无论规模还是频次原来都要远高于国内市场。经过这次疫情的影响,我们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了双鑫的战略定位。”正是因为过去对外贸业务的过分依赖,杨双建在后疫情时代有了企业发展转型的深刻思考。

用毛巾敲开欧美市场大门

在界首东城科技园的双鑫纺织公司展厅内清一色都是高端棉纺织日用品。毛巾是这家企业一直以来最重要的拳头产品。

“双鑫”“超鑫”齐头并进,双鑫纺织以这两个品牌,通过承接海外订单,成功敲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

受众的消费习惯决定了高档纺织品的主要消费市场都在欧美国家,在国内则主要是高档酒店才有少量的采购需求。“不得不承认,欧美人对于日用纺织品的使用要求和频率都远高于国内,他们一方面注重纺织日用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则是更加频繁地更换新的日用纺织品。”

长期为海外市场订单服务,让杨双建不仅摸索出了一条清晰的市场规律,更对健康理念在国内的普及程度颇有感慨。

“西方人选择毛巾、浴巾,一般要求都是深色、纯色,柔软亲肤的高端产品,而国内消费者则更倾向于白色、米色等浅色产品”,这样的消费差异,对生产企业来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和压力。

“首先是浅色毛巾实际上对企业来说生产流程更加简单、成本更低,一条白色毛巾在我们漂洗的过程中,也许10次左右即可达到要求,然而深色产品却需要漂洗20—30次才能达标”,此外,国内消费者通常习惯于一条毛巾用到破损才淘汰换新,西方人在这方面更加遵循健康卫生的规律,同时也对使用场景,例如洗澡、健身、游泳等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区分使用。

根据此前媒体的相关报道:国人毛巾使用平均1.2条/年,这个数量低于欧美国家7倍,低于日本6倍。

海外市场高频次的消费需求,为双鑫这样的国内传统纺织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国内完整的外贸出口产业链也为双鑫铺平了道路。

“我们都是通过合肥的外贸出口企业进行订单承接,只要它们那边有订单,我们这边就开足马力生产,其他的报关、出货、运输等,都是由它们负责完成。”

降本增效,行稳致远

传统纺织行业具有产业链长、利润率低、行业竞争激烈、回款周期长等现实特点,双鑫的未来要走得更高更远,杨双建所考量的首先是优化现有的生产流程、工艺以及市场布局。

“2020年的疫情之后,双鑫纺织是本地园区内最早复工复产的企业之一。”杨双建说,几十个工人要面对养家的压力,企业这么大的摊子更是难以承受长期停工的损失。然而,因没有提前准备,库存原材料仅能支撑1个多月让双鑫的生产线面对的是随时再次停工的尴尬局面。

“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原材料,因为疫情的影响,对纺织原材料的需求暴增,传统纺织企业甚至出现了拿着现金也要排队等原材料的窘况。”因为行业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惯例,像双鑫这样的生产型企业,往往是通过银行贷款支付原材料款,等到销售回款到位后再偿还本息。

突然出现的原材料紧俏问题,需要双鑫提前垫付原材料款,然而因为原材料的供货周期被拉长到原来的几倍,“这中间就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银行利息和其他费用的产生,这个费用是企业无形中额外需要背负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给所有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都上了难忘的一课,这一课既关于产业布局的合理性,更关乎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评估。

杨双建介绍说,虽然整体算下来,2020年总订单量并没有比往年减少太多,但必须要考虑到的是,其中包含了此前积压下来的订单,算是冲抵了一部分损失。

实际上,因为海外疫情的大规模暴发,让国内大多数依赖外贸的企业都感受到了“过山车”般的体验。部分因为疫情而取消的订单,以及回款延期问题,还是给许多国内纺织企业带来了困扰。

“中国作为纺织品大国和纺织品出口大国,实体经济一定是未来的重中之重。”杨双建对于经济和政策有着超出他年龄的清晰研判。“倘若大家都去搞投资,实体经济谁来做,所以我们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本业。”

“我们顺应着行业发展的良性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而我最为看好的就是‘绿色纺织’。”面对由纺织行业的无序竞争导致的困局,杨双建认为,必须从质量、创新入手,才能让双鑫行稳致远。

“让传统行业不平凡”

“此前双鑫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纺织日用品,从原料到工艺再到质量,保障了企业十余年的稳健发展。”在杨双建看来,父辈自创业开始,就带着传统纺织行业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也一直坚守着这个行业的初心和使命。如今,重担落在了自己身上,他选择通过创新带领双鑫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聚焦新型材料的功能性纺织产品是杨双建看准的趋势。伴随着抑菌、抗病毒、光催化、三防技术等对传统纺织原料的赋能,未来的纺织日用品将会在使用场景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杨双建观察发现,疫情后人们的健康管理理念出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为此,年轻的杨双建选择与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具备新一代“黑科技”的纺织原材料。

大学纺织专业出身的杨双建对于产学研的合作格外重视。东华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成了双鑫纺织的合作机构。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与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学院合作的科研项目,也荣获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以产品为王,从过去依赖外贸出口,转向开拓国内市场。目前双鑫所有的新产品,都是靠技术来驱动产品的研发,现在拥有10项发明专利,就是希望通过现在的投入,来换取长远市场的认可。”双鑫的创新之路,首先瞄准了补齐自己的短板。

传统纺织企业的利润增长依赖于人力成本的低廉,而现在仅凭这些已越来越丧失了竞争力。劳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要素,如果人力成本上涨过快,会直接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盈亏平衡问题或处在破产的边缘。

对此,杨双建也将疫情之后很多企业所推崇的“共享员工”模式引入双鑫。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享”,但是对于订单生产型的企业来说,能够灵活调用劳动力,将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效果。

创业“实力派”

很难想象的是,杨双建身上有着强烈的“纺织情怀”。从小便在父母创办的纺织企业里耳濡目染,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整个童年的关键词就总是“纺织、纺织、纺织”。

家庭的熏陶带来了有益的化学反应,虽然父亲做主为他在大学选择了纺织专业,但这也是杨双建自己的心之所愿。因为喜爱,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就如同一块海绵,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充实着自己的创业实力。

“那时我在学校有着自己的优势,课堂上学到的概念我早就听过,即便遇到暂时不明白的,我就打电话向父亲请教。”

为了能将这份全家珍视的纺织实业接下来,继而发扬光大,杨双建没少下苦功夫。他后来专程到浙江大学总裁班进修,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父亲对于他的培养,同样倾注了自己对于纺织行业的深厚感情和一生的坚守。为了扩充行业视野,提升技术水平,父亲鼓励杨双建不仅参加了中国创业大赛的纺织类竞赛项目,还在国内一线行业论坛中亮相交流。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年轻的创业者杨双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脉,同时也拔高了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

“2018年参加全国的创业大赛令我印象深刻,从省内的初赛、半决赛、决赛,到国家层面的初赛、半决赛、决赛,一路过关斩将下来,有各级专家委员会对项目把脉,对于项目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而且可以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样的经历,让杨双建对于人才的赋能作用充满了渴求。

在国内的纺织新材料基地宁波,一个企业合作的院士、专家可能就有数十位、上百位,在这种科研实力的加持下,具备黑科技的新材料不断从理论变为实际,引领着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

“过去都是传统行业,产品也都是传统产品,原材料都高度雷同,竞争主要依靠压低成本换取利润,未来还能怎么发展?”杨双建提出这样的反问,倘若我们自身有研发和生产新材料、新产品的能力,创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占领市场,才真正拥有了能够立于行业不败之地的实力。

对于双鑫的未来规划,杨双建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主动拥抱资本、接受大企业并购的大胆设想。地方性中小企业无论在人才虹吸能力和研发投入等方面,都难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才能实现借船出海、产业升级。

同时,前卫的理念让杨双建对于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宽容度更高。“界首创业政策的扶持、创业环境的营造为我们创造了利好,唯有抱团发展、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彼此发展的步伐更快。”

对于创业,杨双建不想凸显情怀,而笃定做个“实力派”。“经纱纬纱的交错,可以织出美丽的织物,唯有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才能书写无悔的人生。”杨双建信心满满。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