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技公司Keep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 将打造科技互联运动生态
运动科技公司Keep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由高盛领投,腾讯、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老股东跟投。此前Keep共完成五轮融资,累计融资6000万美元, 最后一轮为腾讯的C+轮融资。至此,Keep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最大、估值最高的公司。
Keep成立于2014年,诞生之初就瞄准小白健身用户,凭借免费的课程、易用的产品迅速成为一家明星公司。Keep用户数于2017年8月突破1亿,最新用户数为1.4亿。CEO王宁称公司走完了“从0到1”的历程,正在迈入“从1到100”的阶段——今年3月,Keep发布了两款战略级产品:家庭场景的KeepKit硬件(首款产品是跑步机),和城市场景的Keepland健身房。
王宁在3月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持续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科技平台,并最终打造一个科技互联的运动生态。
“生态”故事既需要战略眼光,也需要资本加持。据了解,Keep的本轮融资将用于AI产品研发、新业务线孵化,以及健身内容的持续强化。这既是在巩固Keep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也是为了加快扩展新边界——从一款健身应用,到一个多元业务的体育品牌。
据Keep内部人士透露,AI在Keep的落地场景有两个:在app上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进行智能分发,实现今日头条式的千人千面和精准推荐;在跑步机等硬件上搭载传感器等技术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标准度并采集数据,进而更有针对地提供运动指导方案。
在AI上进行投入,Keep依赖的是庞大的用户量和海量数据——Keep的用户数据达到22亿条。
加大技术投入的同时,Keep也计划在内容上深化。Keep目前的运动内容涵盖健身、跑步、瑜伽、骑行、足球、社区和饮食等领域,追求“用户听得懂”的专业性,今年Keep也和漫威、环太平洋、热血街舞团等品牌IP进行了深度合作,增添趣味性和娱乐性。
能否用好既有的用户数据,并保持内容的差异化竞争力,决定着Keep的壁垒能否进一步提高。
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健身房的扩张都对资金有很大需求。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今年3月跑步机发售后,获得了京东“热销商家”、“热销商品”和“热销品牌”TOP1成绩。此前王宁表示,2018年还会推出其它硬件产品,并保持跑步机的迭代。
线下健身房Keepland在北京华贸开出第一家店后运营近半年,已推出的产品有24人一节的“小团课”、原创的“混合强度训练MIXT” 等课程,日常满课率达到95%,复购率80%。但相比传统的“年卡”式健身房,按次付费的模式需要更长的运营周期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新店的选址和扩张也会更加谨慎。此前王宁表示,Keepland今年会在一线城市全部布局,中期目标是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每个城市达到两到三家。
此外,Keep 开始出海,国际版上线6个月用户量达到200万,已支持英语、德语、日语、泰语和西语等十几种语言。
融资花钱的同时,Keep也在尝试更多挣钱的办法。此前Keep商业化主要靠广告和电商,今年除了发布硬件和线下空间,把电商销售的周边产品品牌化,推出了KeepUP之外,线上也在做两种新的变现:一是内容付费,以长视频的形式做教科书式系统知识讲解;二是服务商业化,做训练营,制定更适合某个用户的训练方案。
“我更在乎的是一个的用户,在Keep整个的生态下他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价值。”王宁说。这种生态逻辑近似于美团,即依靠庞大用户量形成最上层的流量池,再层层转化,寻求变现。美团围绕刚需的“吃”,Keep围绕垂直的“运动”,差异在于,美团是平台生意,复杂度高,壁垒也更高。
如果说前三年Keep的对手是纯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运动应用,那么如今的Keep则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线下,除了传统的连锁健身品牌,Keepland的对手还包括一些互联网健身品牌。O2O平台乐刻、团操品牌超级猩猩、智能健身连锁Liking,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相继完成数亿元的C轮融资后,各家都在加速开店。注重用户体验、逐渐接受按次付费的健身小白用户,是它们共同争夺的对象。
流量和内容是互联网公司Keep的法宝,它的挑战在于,能否在硬件、服饰,乃至实体生意中也让消费者买单,而这需要让新用户多一些,老用户更忠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