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勤医疗:定位癌症早期筛查生物科技公司 正展开A轮融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发布的最新调研数据,中国每年新发400多万癌症病例中,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意味着他们已经错失了癌症治疗的最佳时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只有38.9%,而美国是68.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癌症早筛还不普及,癌症诊断目前主要依靠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测等:前者往往为侵入式操作,对病人体质要求较高;后者又对早期肿瘤的识别力较低。
研究表明,在影像检验显示出明显的肿瘤发病迹象前,早期患者血液中可能已经出现循环肿瘤细胞(简称CTC)检测、循环肿瘤DNA(简称ctDNA),也就是说通过CTC检测和ctDNA检测(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能实现癌症早筛。与经典肿瘤诊断技术相比,该技术除了能更早地检测到肿瘤的存在,还只需抽取患者少量血液,能减少痛苦并支持多次取样,从而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癌症早筛以减少晚期癌症的发生,最终为国家和家庭节省巨额的治疗费用。
可以说,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带来的是一个价值万亿的蓝海市场。不过,鉴于与晚期患者相比,早期患者的血液中来源于癌细胞的DNA含量非常少,大部分情况下都要低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最低标准,整体面临着信息含量低、测序噪音高、器官溯源难这三大瓶颈。近期接触的思勤医疗2018年年初成立,定位于癌症早期筛查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已在深圳自建了实验室,并自主研发了一款泛癌种早筛产品思康宁——能通过分析ctDNA片段癌症基因突变和其他多组学指标,并采用多变量算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判断有无癌症并对癌症进行定位。
根据创始人茅矛博士介绍,一方面,思康宁能检测是否有癌症,另一方面也能对癌症受累器官进行溯源。其核心技术主要在3个方面:提高分辨率;降低噪音——通过一套算法识别血液中的干扰因素(可理解为出现在正常人身上的生物标记物);再通过机器学习总结标记物与受累器官的关系规律,从而进行溯源。据悉,其算法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于公开数据集,上述技术已申请了2项美国专利。
在商业化方面,茅矛表示,前期主要是为体检中心和保险公司提供点对点的癌症早筛血液检测的解决方案;待思康宁通过审批后,则会向B端销售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盒(抽取10ml血液即可);后续也会考虑延伸到C端。渠道方面,茅矛介绍到,公司将对标无创产前筛查(NIPT)类企业,主推医院的检验科室、体检中心。思勤的计划是在3-5年内将思康宁的售价控制在1000元人民币以下,帮助实现癌症早筛的大规模普及。他表示,降低成本的核心在于——在测序上不用进行扩增以及使用更优化的算法。
据悉,目前思勤医疗已与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展开了癌症早筛、术后残留评估、预后预测等多项科研合作,进一步优化算法。第一批测试结果显示,其特异性有99%,灵敏度有60%,与行业顶尖公司Grail公开数据持平。另外,公司也和多家体检机构达成合作,来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公司计划在明年1月申报CFDA认证,待获批后再正式大规模推向医疗渠道。
目前国外已有不少生物技术公司在致力于癌症早筛,包括美国Illumina旗下的癌症早筛公司Grail、液体活检公司GuardantHealth、Freenome等。国内也有诸如基准医疗、海普洛斯、臻和科技、吉因加等将液体活检技术应用于癌症早筛的公司。尽管它们起步较早,但也都还处于早期技术开发和资源积累阶段。
从商业化进度来看,走在前列的都是有关基因突变的相关检测,譬如2015年FDA批准罗氏Cobas用于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2018年2月FDA授予Guardant的液体活检检测Guardant360进入快速审批途径;CFDA今年陆续批准艾德生物人类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燃石医学NGS癌症多基因检测试剂盒、诺禾致源的肿瘤试剂盒。但它们都应用于中晚期肿瘤检测或用药指导,区别于思勤的应用场景。
团队方面,目前共有11人,创始人&CEO茅矛为医学博士,曾担任华大基因CSO,指导研发、癌症业务和投资并购工作;还曾在药明康德资深副总裁、在亚洲癌症研究组织任总裁,以及在默沙东任分子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实验室任主任。联合创始人&COO张锋也是医学博士,曾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圣托马斯医院和英国皇家肿瘤研究所任基因流行病学研究员和高级生物信息师;后加入默克公司担任副总监,后又任职药明康德总监和明码科技全球运营总监。联合创始人&CFO郝舒佳是北京大学MBA,曾任职于比亚迪财务部,后加入华大基因财务中心,历任集团资金部资金主管、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财务经理、集团FSSC资金总监。
目前,思勤医疗正展开A轮融资,主要用于研发投入,CFDA报证(包括建设GMP厂房、启动临床试验等),商务推广等方面。公司曾于今年2月获得来自松禾创新、创赛基金的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