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新闻 zc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众创新闻 > 湖北高投调研摸底:90%被投企业受疫情影响,呼吁进一步提振信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

湖北高投调研摸底:90%被投企业受疫情影响,呼吁进一步提振信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

为全面了解本次新冠肺炎对省级股权引导基金各参股基金投资企业的影响,进一步服务企业稳健发展,3月初,湖北高投召集参股子基金进行了为期2天的“抗击疫情 共谋发展”座谈会,并向投资企业发放了《投资企业疫情影响情况及发展需求调查》电子问卷。公司组织专班对调研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了投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企业疫后恢复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需求,并就进一步发挥省级股权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快促进投资企业疫后恢复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次调研企业中99%为民营企业。调查显示,超90%的投资企业因疫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资企业预期增长面收窄近30个百分点,亟需各类资金、政策支持。但尽管如此,调研中70%的企业表示营收将保持增长或持平,这为湖北产业与经济发展提振了信心。湖北高投呼吁各界坚定对湖北的信心,进一步加大对湖北的支持。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1.调研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349份,截至3月8日,共回收企业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85%,基本反映了参股基金投资企业的总体情况。在回复问卷的296家企业(以下简称“调研企业”)中,湖北省内企业221家,占比74.7%;湖北省外企业75家,占比25.3%。湖北省内企业中,武汉市109家,占比36.8%;武汉市外112家,占比37.8%。

2.调研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本次调研企业行业分布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湖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重点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领域共有62家企业参与调研,占比21%;“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各有47家参与调研,占比16%;“智能制造”领域有41家,占比14%。

3.调研企业规模分布情况

从企业规模结构看,调研企业中,2019年营收1亿元以上企业110家,占比37.1%;营收5000万元-1亿元企业25家,占比8.4%;营收2000万元-5000万元企业38家,占比12.8%;营收2000万元以下企业123家,占比41.6%。其中,湖北省内营收2000万元以上企业136家,占比61.5%;营收2000万元以下企业85家,占比38.4%,表明湖北省内调研企业中规模较大企业相对较多。

4.调研企业所有制分布情况

从企业所有制结构看,本次调研企业中99%为民营企业。

二、调研企业受疫情影响的情况

调研表明,本次疫情给90%以上(94%)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3.4%(10家)的企业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无法经营;39.8%(118家)存在较严重负面影响,但可勉强维持;50.7%(150家)存在负面影响但可控。只有6.1%(18家)的企业表示疫情对企业无影响或有正面影响。

企业受疫情影响有如下特点:

1.从疫情影响程度看,湖北省内企业较省外企业高两成左右

调查显示,46.2%(102家)的湖北省内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存在较重负面影响,可勉强维持”;2.4%(7家)的认为,疫情“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将导致企业无法经营”。选择疫情“影响可控、基本无影响或正面影响”等乐观性指标的比例仅为51.4%。相比而言,省外企业中选择乐观性指标的比例,则达到了74.6%(56家),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其中,14.7%(11家)的省外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发展“无影响或有正面影响”,而省内企业选择的比例仅为3.2%。

调研中,企业对2020年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其中,67.4%(149家)的湖北企业预计2020年营收较上年度可能实现“正增长或基本持平”,而省外企业持此判断的比例则达到了90.6%(68家),两者相差达23个百分点。湖北省内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较省外被投企业明显偏重。

2.从不同行业影响看,生物医药等行业影响相对较小,供应链、终端需求依存度高的行业领域影响较大

湖北省内企业中,传统优势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这些行业中,认为疫情“影响可控、基本无影响或正面影响”的企业超过50%。其中,生物医药领域72.7%、新能源新材料领域57.1%、航空航天领域55.5%、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52.5%,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还认为疫情可能对企业长期发展有正面促进作用。同时,这类企业对2020年经济效益表示了良好预期。调查显示,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领域调研企业中,分别仅有11.1%、18.2%的预计营收较上年将出现明显下滑。

另一方面,疫情对原材料及零配件、终端市场需求、劳动力依存度较高行业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较大。汽车行业、数字文创(现代服务)等领域中,选择“影响可控、基本无影响或正面影响”等乐观性指标的企业占比分别仅为36.3%、30.4%。其中,45.5%的汽车企业、47.8%的数字文创企业,预计营收等经济指标将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比例明显高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主要原因包括:无法复工、配套零部件运输受阻,原有订单无法正常交付;受终端消费市场影响,线下消费项目无法正常开展;部分现代服务业产品及服务因疫情遭受“地域歧视”等。

3.从企业风险看,规模小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更大、企业风险更高

在受疫情影响程度大的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明显较高。调查中,选择疫情“存在严重负面影响,无法持续经营”的10家企业,年收入均未超过5000万元;选择“存在较重负面影响,可勉强维持”的118家调研企业中,61.9%(73家)营收规模未超过5000万元。调查显示,省内2019年营收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的调研企业(85家)中,54.1%(46家)的企业表示,“存在较重负面影响,可勉强维持”或“无法经营”。

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调查显示,在110家上年度营收规模超1亿元的企业中,70%(77家)认为疫情对企业“影响可控、无影响或正面影响”,仅有30%(33家)选择疫情“存在较重负面影响,可勉强维持”;无一家表示因疫情影响将导致“无法经营”。

4.从预期经济效益看,企业增长面收窄近30个分点,但仍有70%左右的企业将保持增长或持平

2019年,调研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600亿元,实现净利润近50亿元。调查中,98%(290家)的调研企业表示,如无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将较上年实现正增长或基本持平。其中,34.5%(102家)预计增幅达50%以上,28.4%(84家)预计增幅20%-50%,35.1%(104家)预计增幅20%以下或持平。仅有2%(6家)预计较2019年将有所下滑。

疫情发生后,仅73.3%(217家)的企业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将实现正增长或基本持平,预期增长的企业数量下滑25个百分点。其中,19.9%(59家)预计增幅50%以上,下滑近15个百分点;10.5%(31家)预计增幅20%-50%,下滑18个百分点;42.6%(127家)预计增幅20%以下或持平。另有26.7%的(79家)企业预计较2019年将有所下滑,增加25个百分点。其中,14.9%(44家)预计下滑幅度在20%以下,9.5%(28家)下滑20%-50%,2.4%(7家)下滑50%以上。湖北省内企业增长下滑更为明显,调查显示,仅67.4%的(149家)企业预计2020年收入较上年将实现正增长或持平。

利润方面。如未发生疫情,95.3%的(282家)企业预计2020年净利润较上年将实现增长或基本持平。受疫情影响,仅71.6%的(212家)企业做出同等预测,预期增长的企业数量下降了24个百分点。湖北省内企业中,如无疫情影响,95.9%的(212家)企业预计2020年净利润较上年将实现正增长或持平;疫情发生后,作此预测的企业仅占66.1%(146家),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5.从社会责任看,企业预期就业、税收等贡献明显下降,研发投入、出口创汇受到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2019年度湖北调研企业累计纳税超14亿元。疫情发生后,25.3%的湖北企业预计本年度纳税将会出现明显降低。用工方面,2019年湖北调研企业累计提供就业超过5万人次,疫情发生后,已有超过15%的企业表示将有明确的“减少招工”、“裁员”计划。

研发投入方面。2019年度,湖北调研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近18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约3.8%。疫情发生后,55.6%(123家)的调研企业预计本年度研发投入较上年度不会增长或将有所下降,其中,11.8%(26家)预计研发投入会有明显下降,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出口创汇方面。76%的企业预计海外出口额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地。

6.从经营管理看,企业经营理念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但主要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不受大的影响

调研企业表示,本次疫情是一次对企业自身反应速度、应变能力、经营模式韧性等抗风险能力的综合考验。疫情过后,企业将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在应对外部变化、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不足和改进优化的方向。调查中,98%(290家)的企业表示将在经营理念、工作方式上有所改变。包括:60%以上的企业“将加强企业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48%的企业“将进一步注重提高员工健康保障水平”;55%的企业表示“将增强线上办公方式”,42%的企业“将加大线上业务开发”;48%的企业“将加强客户粘性的重视与培养”等。

同时,绝大多数调研企业表示疫情不会影响企业本身既有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调查企业中,仅有49家(16%)企业可能会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其余多数企业都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包括进一步开源节流,及时回笼资金、去库存;加速现有业务与互联网及5G的融合,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体系;加深产业合作,争取参与“新基建”类项目等。

三、企业疫后恢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需求

1.疫情防控对企业的直接影响较为共性、突出

调研表明,疫情防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其中,影响最突出的包括:“延迟复工、人工成本、房租水电空转”占77%,“交通物流受阻导致的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供销不畅”占49%,“防疫成本增加对企业现金流造成较大负担”占41.2%。同时,“资金链、现金流断裂”、“合同和订单违约”以及“下游客户的供应商地位可能被取代”等长期性影响也较为普遍。从影响周期看,疫情防控带来的直接影响将会随着防范措施的解除、企业的复工等逐步化解,但企业资金链断裂、出口降低、供应商地位被取代等带来的影响则更长远。

2.企业现金流明显紧张,对外融资难、需求紧

一是企业现金流受影响严重,需外部资金支持。90%的省内企业反映,企业现金流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其中,26%的企业“资金极度紧张”,43.9%的企业“短期现金流大幅恶化、需外部支持”,企业融资需求迫切。

调研表明,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少数领域企业整体相对乐观外,汽车产业、数字文创、康养产业等行业企业在经营现金流方面受到冲击较大,超过一半上述企业都表示需外部资金支持。

二是银行债权融资难,普遍期望获得政策性帮扶。调研显示,60.8%的湖北企业认为疫情对银行债权融资有明显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审批难度变(26.7%)”、“审批时间加长(23.2%)”。部分调研企业表示因复工时间不确定,导致无法完成贷款审批的实地调查程序;部分中小科技企业表示因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银行债权支持的担忧。企业普遍希望政府能出台贴息、免息、贷款延期等政策性帮扶措施,共有60余家企业表示希望引入担保、再担保等机构支持获得银行贷款。

三是企业探求多渠道解决融资需求意向明显。调研企业中,部分企业表示将考虑通过其他方式争取资金支持。如:20余家企业正在积极了解、推动发行企业债、知识产权专项债等,30余家企业有申报政府科技创新、技改、平台建设等专项支持,还有一批企业积极需求股权融资等。

3.股权融资需求较大,利用资本市场意愿强、推进缓

一是近半数省内调研企业有股权融资需求调研显示,48%的(106家)湖北企业近期有新的股权融资需求,额度从300万元到1亿元不等。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意向最为强烈,达到21家。67.9%的(72家)企业期望融资规模在1000-5000万元,其中,期望融资规模5000万的企业达到19家。调研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希望在今年三季度前完成融资计划,以尽快获得资金支持。

二是部分企业上市、重组意愿明确,但多将因疫情延迟。调研显示,在湖北企业中,有51家近期有上市计划,10家有与上市公司、产业龙头重组的计划。但疫情对湖北企业上市产生明显影响。在近期有推进上市计划的企业中,62%的(39家)企业表示疫情将导致上市计划推迟。武汉市内影响更为明显,近80%的武汉拟上市企业预计推迟上市计划。

上述企业推迟“上市和资本运营计划”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期间,原定进驻企业的中介机构、券商无法按时进场,导致审计、申报材料等准备工作不能按期完成;二是因疫情影响,企业业绩可能出现一定下滑,从而影响上市进度安排;三是在疫情影响下,并购方可能对企业估值、并购方案进行重新评估,如果企业经营下滑,可能导致并购方调整原有重组计划。

4.企业全方位恢复仍面临一定困难,部分省外企业落户湖北受阻

截至3月8日,已有42家(14.1%)调研企业表示“已复工”或“部分复工”,其中仅有16家湖北企业,占调研湖北企业数量的7.2%。

调研企业表示,除现金流紧张、公司业务等经营性问题外,当前企业复工主要存在的困难包括:外地员工返鄂、返汉困难,非湖北籍员工(尤其是高管、技术人员)流失可能性较大;采购防疫物资渠道不足、成本高;原材料及货物运输成本高、存在一定困难;复工时间(尤其是武汉市)不能明确,无法提前安排生产经营计划;复工后员工日常出行、复工防护保障等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显示,部分已投省外企业在获得基金投资后,积极规划在鄂项目落地、开展业务、设立公司等,但受疫情影响,项目推进计划纷纷被迫暂缓或中止。

四、促进被投企业疫后恢复发展的建议

调研结束后,我们认真统计梳理了被投企业发展的现状、主要困难和需求,就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作用,促进被投企业疫后恢复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增强对被投企业的信心,加大对投资企业的“帮扶”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罗知教授团队对全省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开展了全面调研。调研显示,本次肺炎疫情对全省中小企业影响大,其中“57.6%的民营企业最多能坚持三个月,濒临倒闭”,形势十分严峻。与多数中小企业成长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本次调研显示,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投资企业凸显了明显的优势。调查企业中,70%左右依然预期可保持经营收入、利润的增长或持平。可以说,这些企业仍然是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群体,是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风向标”,是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企业的信心不动摇,增强对股权投资行业的信心不动摇。

(1)将参股基金投资企业作为培育湖北经济新增长点的“重中之重”。建议省政府把股权投资作为促进全省科技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被投企业作为全省中小企业培育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投资基金对优秀企业的“保荐制度”和政府产业扶持类项目委托投资机构的“委托管理制”,形成政府资金与市场化资本联动、政府依托投资机构筛选与促进优质项目实施的新机制。

(2)加大为被投企业宣传呼吁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支持。一是进一步支持重点企业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各类项目、资金等向重点被投企业倾斜。二是加大对抗疫中表现突出企业的宣传,提升行业与市场影响力。央视对张伯礼院士的采访让更多的企业和人民知道了九州通、了解了九州通。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抗疫企业的宣传,提高湖北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加大对接,请求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对湖北企业予以更多订单、市场、业务支持,各级政府、省内企业优先采购被投企业及省内企业相关产品,进一步释放湖北企业产能。

2.积极创造条件,精准扶持重点被投企业疫后恢复发展

鼓励各地市将被投企业作为复工复产、支持发展的重点,探索采取分区域、分领域、分阶段、专人包保等方式精准施策。加强各部门协调与行业协会配合,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落地指引,确保政府支持的高效性、真实性和精准性。争取在税收阶段性、持续性减免,水电费缴缓、基础性电费减免,贷款贴息、房租减补,防疫物资补贴、就近统一出行,进出口绿色通道、进出口补贴等方面予以组合、精准施策,引导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持续创新经营。

3.把握股权投资、资本市场在企业疫后恢复中的突出作用,突破性发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

调查显示,面对疫情的重大影响,有近50%的被投企业有下一轮股权融资的需求,有60家左右企业近期将推进上市、并购重组。随着国家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可以预期,疫后恢复期,将是我省股权投资需求最为迫切、基金业大有可为的时期。

(1)突出发挥引导基金在股权投资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最大程度撬动各类资源服务湖北。进一步发挥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联合设立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的“湖北疫后产业恢复发展引导基金(母基金)”,做大引导基金“耐心资本”的“蓄水池”。发挥引导基金托管机构的“支点”作用,引导“产业恢复发展母基金”实现政策导向和市场运营的有效结合。

(2)把握“资本逆行”机遇,做大参股基金规模,为湖北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活水。进一步抢抓难得机遇和“时间窗口”,吸引各类资金落地湖北,做大参股子基金规模;积极争取支持,促进专业化、市场化、本土化投资管理机构深耕湖北,形成实体企业直接融资的良好渠道。

(3)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聚焦“三大需求”,助力疫后产业恢复。一是聚焦重点企业股权融资需求,设立专业投资基金,助力优秀企业“二次创业”和疫后恢复;二是聚焦重点参股基金投资企业的退出需求,设立股权接力基金,为优质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补足企业发展中气。三是聚焦新基建、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等疫后产业机遇,建设投资基金与创新企业联合孵化器,打造专业化、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投资与发展生态圈,助力疫后产业振兴。

(4)探索依托国有基金,促进民营经济混和所有制改革。在调研企业中,部分民营企业明确提出,希望国有企业参股,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企业发展。建议进一步动员各级国有企业,联合发起设立国企改制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促进国有资本对湖北战略新兴产业、疫后重点机遇行业民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4.面向被投企业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解决疫后恢复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1)加大投贷联动合作机制,探索搭建面向科技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转贷平台”。支持银行与引导基金参股基金开展投贷联动合作,解决重点企业债权融资需求。探索依托省属平台企业,打造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转贷平台”。利用“政府站台、信用背书”的政策背景,发挥国有平台融资便利和资金成本优势,为湖北省优秀科技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支持。

(2)引入担保、再担保机构政策性功能,提升金融机构支持重点企业的信心。调研中,超过60家科技企业提出希望引入担保等机构助力企业贷款融资。建立引导基金与省级担保、再担保平台的联动机制,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将参股子基金投资企业纳入担保、再担保机构重点支持范围。针对不同行业与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创新融资风险分担结构与模式,运用综合金融手段支持被投企业发展。

(3)探索发行“企业知识产权专项债”,依托金融产品创新破解“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题。针对被投企业多为“轻资产”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密集、固定资产不足导致银行授信难、融资难的突出特点,学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经验,支持企业通过公开市场发行知识产权专项债等,依托科技创新成果解决“轻资产”企业持续创新的资金需求。

5.打造技术、机制体制创新新优势,引领企业疫后恢复发展

(1)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创新研发组织形式,鼓励重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投资机构联合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孵化中心”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产业辐射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湖北企业提升国际化视野与经营理念,做深做精、做大做强。

(2)推进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人才聚,企业兴”。建议推广东湖高新区成功经验,设立股权激励代持基金,推进骨干科技人员、高管团队持股计划,解决团队人员参股的资金“瓶颈”,依托股权留住人才、留下产业。

(3)实施“重点上市企业培育计划”,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发挥引导基金托管机构的纽带作用,根据企业成长需求,制定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依托深交所、上交所湖北基地,帮助企业普及资本市场知识、培养资本市场人才、研究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和上市计划、策略,引导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4)依托数字化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疫情期间,光谷信息、塞恩斯、中科通达等被投企业为疫情防控大数据监测、系统运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疫情引导企业经营理念转型的契机,进一步抢抓“新基建”、“5G+”、“AI+”、“互联网+”应用技术和场景发展机遇,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业务与服务转型,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