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报道 ppbd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报道 > “妈妈的针线活”创业项目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样本”

“妈妈的针线活”创业项目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样本”

  2021年5月18日,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国际论坛在云南怒江召开,会议主题为“推进全球贫困治理 促进现代化发展”。来自18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官员和专家学者,共约15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以互尊互鉴精神推动减贫和发展领域合作,共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之道。

  在论坛现场,一批由四川凉山州彝族妇女们手工制作,充满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兼具时尚感的质朴手包和手工艺品,吸引了参会嘉宾的目光。这些手工艺品来自中国平安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策划发起的“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论坛上分享了平安在助力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具体实践成果。他说,由党和政府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帮助了近1亿中国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这也是中国为全球减贫治理事业进行的探索。

  一针一线,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减贫事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为全人类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20年8月,中国平安与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单位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联合创立策划了“妈妈的针线活”妇女手工创业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对回收旧衣物融入彝族传统非遗设计元素进行二次艺术加工设计,并组织当地彝族妇女手工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对外销售,并不定期组织手工艺技能培训及寻找专业团队帮助项目进行手工艺品开发设计。

  2020年底,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组织的公益慈善拍卖会上,“妈妈的针线活”展出的服饰、手包等手工制品拍卖所得的几十万元善款全部用于“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计划。盛瑞生说,帮助“妈妈的针线活”手工艺品展出销售,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妇女灵活就业,实现了对当地妇女的精细扶贫。

  据悉,“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已开展3期,参与妇女8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还将走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帮助当地实现脱贫。在论坛上,平安表示借助中柬合作在内的澜湄合作机制,该公益项目将远赴柬埔寨,通过在当地寻找具备一定手工艺技能女性进行技术培训,生产制作手工艺品。手工艺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和传承发展,这种传统和文化在柬埔寨几乎消失。近年来,随着中柬合作等澜湄合作机制日渐成熟,应对澜湄国家精细化发展要求,优化合作模式,成为国际共识。盛瑞生呼吁,中柬设计师和高校学生设计团队,均可作为志愿者加入支持项目实施,为“一带一路”国家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善行丝路,国际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目前,我国在扶贫方面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孵化的成熟经验。比如大凉山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乏力,容易出现“一步脱贫易,稳定脱贫难”情况,建立长效产业发展机制尤为重要。凉山有一个因进出靠翻山而闻名的“悬崖村”,全村84户贫困居民虽享受政府异地搬迁福利政策,从久居的山崖上搬到了城镇中,但生计来源还是依靠崖顶的200亩土地,每户一年土豆和玉米种植收入仅4000元,却要养5、6口人。

  凉山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种植油橄榄,经济价值高。2018年,平安“三村工程”帮助当地引入油橄榄种植精准扶贫项目,依托当地油橄榄龙头企业建立起一套脱贫长效机制。村民只要种植5棵树就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销售分红收入超过3000元,实现稳定脱贫。目前平安已为当地超8000亩橄榄园提供累计4100万元的“扶贫保”免息免担保产业贷款,带动超过250户贫困户年均稳定增收超4000元。

  在国务院乡村振兴局指导下,平安还在当地探索出一套“三环”扶贫机制,形成产前扶智培训、产中产业造血、产后产销赋能的全扶贫周期的扶贫模式。比如组织悬崖村“致富带头人”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目前已累计为全国18个省78个县培育了3400名致富带头人;创新研发了扶贫“扶贫保、溯源保、防贫保”三种保险产品,有针对性提升扶贫产业竞争力。扶贫保通过与政府、银行形成风险共担,为扶贫产业无偿贴息,支持产业生存;溯源保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农产品生产全流程可追溯,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防贫保通过对项目地低收入脱贫、易返贫人群提供兜底保障,了却群众因病、因灾、因学、因生产等易致贫风险,目前已累计为约84万人提供903亿元防贫保障。开展“平安云农场”、“直播带货”等系列消费扶贫活动,已完成采购、协销扶贫农产品逾4.8亿元。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