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星」:以场景化问题形式考核基础能力 HR决策的辅助工具
人力成本的攀升正在压低招聘容错率。大批招入再大批辞退的广撒网、高消耗式招聘不再经济,需要向精准高效的方向优化。
粗略来看,招聘优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HR的有效工作时间,让机器去完成那些机械、重复、琐碎的工作,让HR们能够腾出时间深度思考,进而提高招聘质量;二是提升HR的工作质量,加强他们评估筛选人才的能力,提升每个决策的ROI。
第二条路径是根本上的提升,但难度很大。在预算较低的中初级岗位招聘中,信息双边不对称不透明,人岗匹配尤为艰难。哪几个关键特质构成了优质候选人画像?如何评估候选人们是否具备这些特质?很多时候,HR们只能依赖经验衍生出的嗅觉,来判断眼前的候选人是否与公司气味相投。这种“招聘玄学”不仅使得招聘成功率难以提升,也无形中增加了招聘团队内部、HR与业务部门间的沟通成本。
近期接触的测评产品「伯乐星」,以场景化问题的形式考核基础能力(包括商业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13个维度),希望为HR的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系统性的辅助工具。
侧重基础能力的底层模型
伯乐星采用的模型为GATB能力测试与大五职业性格测评,并侧重于前者。
与DISC胜任力模型等其他更常见的评估模型不同,GATB的评估重点是受测者的能力,而非倾向、性格或意愿。基础能力是人岗匹配的重要因素,且不随受测者伯乐星的主观意愿转移(即受测者不能主观调整测试结果,投测试者所好),是一个有效但长期被国内招聘市场忽略的特质。
我好奇的是,以往的工作业绩为什么不足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呢?创始人兼CEO丁洪泉介绍称,用显性的业绩来判断候选人的胜任力尽管更容易,但存在几个痛点:
不适用于候选人工作经验不足的招聘,如校招或转岗
以往的业绩成果由候选人本人提供,可能被主观注水,验证需依赖背调,成本高
以支持工作为主的非业务型岗位的业绩难以量化
如果将业绩比作露出海面的冰山,受到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基本能力则更像是海面以下更为庞大的冰体,代表着人本身的能力与尚待展现的潜能,因此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发掘评估。
GATB模型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应用已有超过四十年的历史,但需要本土化才能引入使用。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内容需要根据国内的语境与文化环境重新编写,避免出现理解歧义;二是需要采集国内的测评结果,建立常模,建立本土化的评估标准。伯乐星的学术合作方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四川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单茂洪专家在GATB本土化上具有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目前学术团队与伯乐星已共同取得多项著作权。
以数据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商业模式
以GATB模型为基础,“伯乐星”将岗位与关键基础能力相匹配,HR们可以按需采购,以二维码或链接的形式分发给受测者,并在后台直接浏览结果。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电子化设计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便于分发,适用于面试等候时段进行测评的场景;第二,移动设备的强身份属性有助于伯乐星将测试结果与个体相关联,进行长期的追踪分析;第三,能够快速自动地输出格式化数据,便于积累、比对、分析。
基于数据,伯乐星为招聘者提供两方面价值:小范围看,评测结果帮助HR辨别候选人各维度能力高低,使后续面试考察有的放矢;从大范围看,HR们不仅可以将候选人相互比对,也可以将他们的评测结果与同行业、同职级或更大范围的数据比对,反向评估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招聘渠道是否有效。
而对于受测者而言,伯乐星能为他们指出不同维度能力中的短板,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指导与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建议,因此2C方向上同样存在发展空间,还具备衔接职业教育的潜力。
丁洪泉表示,尽管市面上有北森、中智、托马斯国际等规模较大的测评服务商,但国内企业在招聘中使用测评工具的比例并不高。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测评服务商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咨询服务,从岗位分析、评估模型建立到评测编写,基础产品上还有很多按需定制的内容,价格较高,中小企业大多无力承担。
而伯乐星的核心价值是数据服务。产品采用SaaS形式,按企业账号数收取每个测评项目199-499元不等的年费,不限制测试次数。这个定价模式对众多中小企业更友好,也能帮助伯乐星快速积累数据,形成人才能力画像,提升评测+大数据的价值。
关注基础能力+数据服务为核心,「伯乐星」要从内容与商业模式两方面改变招聘测评
目前,伯乐星的获客逻辑是B、C端两手抓:2C端与问卷星等平台合作输出面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服务,一方面建立C端的品牌认知度,另一方面积累数据持续优化常模;2B端打造标杆客户,与快钱、星创视界、保利地产、中国银行、虹迪股份、飞越等不同行业客户共同测试产品,快速获取客户需求,敏捷迭代优化。
创始人兼CEO丁洪泉曾任快钱支付副总裁,领导了多款产品的市场推广和研发工作;联合创始人姚雷鸣是在线调查平台问卷星联合创始人。团队具有较强的产品化能力。